用户8420497703481
说到王超,这位北宋初年的将领可不是小角色。出身赵州,靠着战场上的硬功夫一步步爬上来,宋太宗年间就因为守边境、打辽军出了名。到了宋真宗时期,他手里攥着十万大军,驻守定州,任务是护着京师,位置那叫一个关键。1004年,辽国萧太后带着辽圣宗气势汹汹南下,直奔澶州,宋朝这边早有计划,让王超带兵从侧面搞乱辽军阵脚。可这家伙呢?愣是没动静,皇帝催了又催,他还是不为所动,最后宋军在澶州孤立无援,只能签下澶渊之盟。
史书没明说王超为啥抗命,但咱可以根据当时的情况猜猜看,几个原因挺值得琢磨。
宋朝对武将管得死死的,生怕他们尾大不掉。王超虽然统领大军,但上面还有一堆文官指手画脚,皇帝的命令有时候可能根本不接地气。他会不会觉得朝廷瞎指挥,自己扛着风险还不讨好,干脆就不干了?这不是没可能,毕竟谁也不想当冤大头。
王超早年打仗时,因为后勤跟不上或者配合失误,被朝廷责怪过,甚至还挨过贬。这种事儿多了,谁还愿意一头热乎乎地冲上去?可能他觉得皇帝的命令不靠谱,怕再掉坑里,索性就先观望观望。
宋代文人当道,武将地位尴尬,王超就算有本事,也未必有啥话语权。皇帝的命令可能是文官拍脑袋定的,他一个武将心里不服气,觉得你们不懂军事还瞎指挥,抗命也许就是无声的抗议。这种背景下,他的选择好像也能理解一点。
当然,这都是推测,但不管咋说,王超这波操作肯定不是一时冲动,背后有他自己的算盘。
王超按兵不动,差点让澶州战事崩盘,可结果却挺意外。宋军没打赢,朝廷却靠着澶渊之盟跟辽国讲和了,从此宋辽边境消停了一百多年。这事儿咋看咋有意思。
澶渊之盟让宋朝每年掏钱给辽国,面子上不好看,但实际上换来了经济、文化发展的好日子。王超抗命间接促成了这结果,虽然他肯定没想这么多,但历史就是这么巧。
王超敢抗命,说明武将跟朝廷的关系没那么和谐。宋代“重文轻武”不是表面上文官压武将那么简单,而是权力分配、信任问题堆出来的矛盾。这事儿让人看到,武将也不是完全听话的木偶。
王超这事儿告诉我们,“重文轻武”不只是军事不行,而是整个社会结构的问题。宋朝军队不是没能力,武器、技术都不差,可武将的自主性被压得太狠,最后就出了这种乱子。
宋代“重文轻武”,老被拿来说军事弱,可真这么简单吗?咱得掰开了聊聊。
宋朝靠科举选文官,文人管天下,武将自然就被挤到边上。这不是说武将没用,而是朝廷故意让他们没啥发挥空间。王超抗命,可能就是这种压抑下的反弹。
别看宋朝老打败仗,他们的武器装备、军事技术在当时算得上先进。火药、弩车这些东西,辽国、金国都不一定比得上。可惜,武将没权,战略再好也白搭。
王超这人,不完美,抗命也不是啥光彩事儿,但他反映了宋代武将的处境。朝廷怕武将造反,管得太严,结果反而让前线指挥乱了套。“重文轻武”不是军事不行,而是政治设计出了岔子。
王超抗命这事儿,搁在宋代不算孤例。宋朝对武将的防范,从开国就定下了调子。赵匡胤“杯酒释兵权”那会儿,就把武将权力收得死死的,到了宋真宗时期,这种控制已经成了常态。可王超偏偏跳出来,给了朝廷一记软钉子。这说明啥?说明再怎么压,武将也不是完全没脾气,关键时刻,他们的选择能把历史拐个弯。
再看看澶渊之盟后的宋朝,经济、文化都起来了,可军事上的隐患也没少。武将地位低,指挥不灵,到了后来金国、蒙古打过来,宋朝还是吃了大亏。王超这事儿,算是早早埋了个伏笔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