忘不掉的过去0u8e
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,定州城并非如今这般是陆地,而是一片极为辽阔的湖泊。那时的人们为了图个吉利,就给这湖取名叫太公湖。太公湖方圆几十里,百姓们都靠着打鱼维持生计。听老人们讲,这湖中央有个深得很的地洞,居然直通东海。
东海龙王的二太子和三太子特别热衷于击拳格斗,他俩一旦搏斗起来,常常是从东海那边就开始打,一路能打到太公湖这儿。这一打可不得了,闹得湖水就跟开了锅似的,浪涛汹涌冲天,搞得天昏地暗的,庄稼都被淹没了,房屋也被冲坏了,周围的老百姓可就遭了大殃。
有一天,也不知是从哪儿冒出来个干巴老头儿,瞧他那雪白的胡子都垂到胸前,看样子得有七八十岁。不过这人虽上了年纪,却腰不弓背不驼,两眼还炯炯有神。这老头儿每到一处,嘴里都念叨着要买木材,还说有多少要多少,价钱都由卖方自己来定。但有个条件,那就是必须得把木材送到太公湖边,他才会给钱。
没几天的工夫,这老头儿就把太公湖四周的树木给买了个精光,湖边的木头都堆积得像小山似的。这老头儿也挺怪的,每天都对着这堆木头又是锛又是砍的,这一带的老百姓都搞不明白他到底想干啥。等过了六六三十六天,老头儿终于是把这堆木头全都砍得光溜溜的了。
趁着傍晚没人注意的时候,他把这堆木头一股脑儿全给放进了太公湖里。说起来也怪,这些木头一进到湖里,就自动地往一块儿凑,没一会儿就凑成了一条大船。这条大船的大小正好和那湖一般无二,一根大桅杆高高地矗立在船的中央。
到了半夜子时老头儿又悄悄地施起了法术,把太公湖周围拦挡洪水的土坝也给搬到了船上。就这样船不断下沉,水也一个劲儿地往下流去。那满满的一湖湖水,就顺着地洞一股脑儿地全流到东海那边啦。
第二天清晨,人们纷纷起身走到外面这一看,心里立马觉着不太对劲,好像少了些啥可又仿佛多了些啥。就在这时,一个年轻后生突然大声嚷起来大伙快瞧,湖边的那些木头咋没啦,湖水也都没影啦。众人定睛一瞧可不是嘛,太公湖真就没了。只瞧见一根好似桅杆的大树干,直直地插在通往东海的地洞洞口上。
大家纷纷猜测肯定是观世音菩萨瞧着这一方百姓生活太苦啦,特意前来搭救大伙的。打这以后人们便在这儿开始开荒种田,过上了那种每天日出就起身劳作,日落便归家休息的太平日子。
等到了宋朝的时候,因为长时间经受着雨淋日晒,岁月悠悠那根桅杆渐渐腐烂掉了。这下可好,原本被桅杆堵住的海眼又开始往外冒水了,人们可不想再遭受过去那种苦头啦。于是就在海眼那个地方建起了一座塔,把海眼死死地压在塔的下边,还把这块地方取名叫定舟,就盼着能永远保得太平呢。
再后来由于每个朝代都在这儿设置州衙,人们便把定舟这俩字改写成了如今的定州。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