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切那么美好
美景之外的几桩小事儿—萨日娜自驾游后记
十五天跑了五省十三城,眼里收的是西夏王陵的苍劲、兵马俑的威严、洛邑古城的灯火,嘴里尝的是羊肉泡馍的热乎、水席的鲜香、定州焖子的筋道,心里头装的全是各地百姓的热乎劲儿。按说该写些赞歌,可今儿咱不唱高调,单聊点旅途里的“小插曲”,权当给这趟圆满的行程添几笔墨色,让故事更立体些。
头一桩,是限速的“龟兔赛跑”。进得城来,宽敞马路突然“缩水”,50、40、30的限速牌像路边的野酸枣,专扎外地人的眼。赶上没车的时候,咱这外地车跟乌龟似的慢慢蹭,本地车却“嗖”地超车,跟踩着风火轮似的。有回跟当地朋友打趣:“您这儿发展忒‘稳健’了吧?”人家一笑:“嗨,这限速就是个摆设,摄像头不常开。”得,感情这是给外地人提前打个“下马威”?咱琢磨着,限速本为安全,可也得讲究个“因地制宜”——没车的时候放宽些,车多的时候严些,犯不着用“官本位”的死规矩把人膈应住。城市发展的气度,有时候就藏在这些“弹性”里。
第二桩,是山顶大佛的“烦恼”。远远望见一尊大佛端坐山尖,金身映着烈日,甭提多“壮观”。可细想不对啊,您说这大佛是自愿来这儿“晒太阳”的吗?历时数年、耗资数亿,老百姓的血汗钱堆出个“景观”,倒不如多修几座桥、补补路,让实惠落在实处。佛家讲“慈悲为怀”,咱尊重信仰,可这劳民伤财的“尊重”,倒像是给菩萨添了份差事——您累不累啊?
第三桩,是景区里的“猫鼠游戏”。某景区把停车场设在八丈远,游客进门得走几公里,生生逼出一堆“拉私活”的本地车。管理者呢,忙着到处“抓老鼠”,跟打地鼠似的。咱就纳了闷了:旅游淡季把下车点往前挪挪,既方便游客,又省了管理成本,何苦非得摆出副“我的地盘听我的”的架势?游客心里舒坦了,下回才愿意带亲朋好友来,这账,不难算吧?
这些个“不爽、不解、不快”,说大不大,说小不小,像白米饭里的硌牙石子,虽不碍着吃饱,却坏了口感。可反过来想,谁家里没点需要归置的边边角角?咱提个醒,是盼着这些历史悠久、风光秀丽的地儿,能把“面子”和“里子”都拾掇利落——既要让游客看得了古迹,品得了美食,也得让人家行得顺畅、住得舒心,别寒了远道而来的热乎心。
旅途终有终点,可人间烟火长流。咱写这些,不为挑刺儿,只为这大好河山,能配上更敞亮的待客之道。您说呢?


